2006年8月6日星期日

习惯成自然

从"吾日三省吾身"到"饭前便后要洗手"说的都是习惯。 对此美心理学先驱人物William James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兼谈教育):(尝试着译的,可能有些地方会不通)

"那么,所有教育面对的一件重要任务就是让我们的神经系统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是去构建和使用我们所养成的习惯,而且乐于去构建。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让一切变成自动的和习惯性的,而且要尽早地,对尽多的行为如此。我们要时时警觉不要养成对我们不利的习惯,要像避免瘟疫一样避免它们。我们若能将越多的日常细务交给潜意识的习惯机器,我们的精力就能空闲出来,更多的去做它本该的任务。做人最痛苦莫过于做任何事都没有习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即使是点一只烟,喝一杯茶,睡觉起床,开始一件小工作,也要左思右想。对这一类人,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到了决定或后悔那些本该成为他人的一部分而对他的意识来说不存在的事情上了。"

理论有了,方法论呢?怎样养成好习惯(或是戒掉坏习惯)?他接着说:

"公理一:习惯之初,我们必须有一个尽可能坚强的决心。公理二:习惯养成以前,绝无例外。公理三:只要一有机会成就你的目标,只要你的意识给了你暗号去做你所希望做的,就要坚定的去行动、实施。公理四: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关于习惯的)太多的说教,或者是讲很多抽象的道理。而是一有实践的机会,寓教于行,一举多得。公理五:为了坚持对养成习惯的努力,不妨时儿给自己一些奖励。"

方法也不是死的,他接着说:

"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而且不管你的情绪、想法有多好,如果你不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联系和行动,你的品格就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提高...... 我们行动的倾向是跟以往连续的类似行动的次数成正比的,每行动一次,我们的大脑就成长一次。如果,我们光有决心和美好愿望而不能身体力型,开花结果,那么它比单单损失一次机会还要糟糕:因为将来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它会进一步打消你行动的可能性。"

放在书本上,这读起来颇有道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