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5日星期二

城里城外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是喜欢的。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城外的人想冲近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说的是婚姻,说的又不是婚姻,说的不仅是婚姻。它是调侃,又是借调侃的真情流露。

中庸是我们的传统。于是,老祖宗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说法。至于捡哪一个,就取决于其情其景了。所谓"泪眼看花花不语"是也。如此,对只言一面的说法就不值得深究了。

然人是有缺陷的,俗世的婚姻因而想来也是不如意者多。可是被调侃的,被怀疑的却是婚姻,而不是人的缺陷。于是又有人出来为包办婚姻辩解。那是又用错力了。

2006年7月21日星期五

寻找大师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同时各利益群体又相互碰撞,外来文化疯狂入侵。规范、制度多处于探索阶段。若把此场景置入另一段历史,定是又一个齐放、争鸣,大师背出的时代。可现实里,这个文化、思想的大师称号该由何人担当呢?

禁忌是诸多。但它就好比一块乌云,被带走阳关的地方远比这块乌云要大。它又好比Witch Hunt,更多的体现的是对道德、制度的不自信,恐慌。所以,希望看到更多的李敖。

如果把时间倒流一百年,除去电脑和飞船,彼之中国与今天有些相似。传统、西化,中学、西学,为体、为用,争论不休。有的断了头,有的投了湖,有的被我们现在称为大师。于是有了王国维,有了辜鸿铭。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精神富有的年代。一个"我"之为我的年代。

2006年7月20日星期四

教育"产业"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尽,录取正紧锣密鼓。对我自己而言,那已是几乎十年前 的一场梦。我一直认为作为考生是不会真正意识到它的残酷性的,因此用梦来形容也许更准确。它的公平性问题也许该单开一题,在这儿我只想说,现阶段它对弱势群体而言是最公平的。

我不只一次被问到如何学习、作好学生、考好大学的问题。亲朋好友的心情 是真挚、迫切、和可以被理解的;而我每次也只好硬着头皮,捡一些觉得讲 得通的道理对之。虽则每次我都报有最美好的愿望,但我知道那一些所谓的 经验、道理并非灵丹妙药。即使是至亲的亲人也改变不了这一尴尬的事实。

新东方的疯狂和成功、民办高校的有如雨后春笋、私立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天价学费、以及对考研的追逐,无一不反映了对教育的“重视”,或者 更准确的说是,个人理智在疯狂的群体心态面前无力和无助。与此对应的 是“新雨丝”上的学术打假,高校校长论坛上各位校长的令人尴尬的坦白。 也就是说,原来这个读书人最后的大奖是如此的虚无,暗淡和脆弱。那为何 还有如此多的人不计成本的追逐它呢?或许,冠之教育以"产业"已足能透视其病。

育人无法。你可以讲才智、心智、习惯、环境,但他们都不是造就人才的配方,更多的他们像是事后的一种统计规律。对于因果关系得体现, 就像“过二十五岁就能让你成为更好的司机”一样。

但愿那一纸通知书能成为妹妹这一个金秋的收获。

2006年7月19日星期三

怪力乱神和眼球经济

这句话我很久也没弄清作何解。其实它出自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君子不说那些怪异、暴力、悖乱、神鬼等污七八糟的东西"。 为四个单字组成的一个成语。

可是在这"眼球经济"经济时代,"怪力乱神"的东西却意味着娱乐、点击率、广告、金钱,乃至每一个普通人"出名十五秒"(Fifteen Minutes of Fame)的梦想。 一时间众人莫不"语不惊人死不休"。

重新启动我的博客

打算写一些关于自我反省、传统文化、当今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东西。

准备主要用中文。就当温习国语,练笔之用。